清明上河图
“当日翰林呈画本,承平风物正堪传。”
-张公药
《清明上河图》手卷为北宋(12世纪)张择端所作(长约5.25米,宽约25.5厘米)。该画广受欢迎,被称作“中国的蒙娜丽莎”。《清明上河图》将北宋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繁华的一日绘成了一幅永恒的画卷,历经数个世纪的沧海桑田,成为了这座古城文化的“时间胶囊”,将这一连系中华文化的纽带留存至今。《清明上河图》有着数不清的摹本和解读,也为众多动画、小说、娱乐作品甚至主题公园提供了灵感。
对该画最为普遍的一种解读是画卷中的人们正在庆祝清明节,祭祀他们的祖先。
虽然事隔千年,相距万里,我们仍能够从《清明上河图》和拆除前的石头公村中发现相同的活动和场景。二者之间存在一种绵延、可追溯的文化沿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