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安德特拉

IMG_9637.jpg
 
 

我想努力通过这部出于个人爱好、不带功利色彩的创意非虚构作品来体现和保护文化DNA,并且也鼓励你去寻找属于自己的文化DNA。

我学会走路之后就像其他孩子一样开始探索未知事物。只是我探索的范围更大更远。身旁带着一两只小狗,脖子上挂着一枚精致的银铃(我保留至今),我便从我家位于宾夕法尼亚州的农场出发,探索周围的森林和丘陵,想要找到巨人和蚱蜢、小溪里的鲸鱼和洞穴里的黑熊。我漫步来到那些波兰裔、匈牙利裔、意大利裔和克罗地亚裔农民的农场,他们十分友好,但说着我听不懂却深感好奇的语言。

带着同样的探索精神(只是没有小狗和银铃相伴)和相信我那毫无科学依据的直觉,我穿过了石头公村的拱门,沿着道路前往码头和海边高跷屋,那里的人们用带有八种声调的闽南语向我打招呼,那时我就知道这是家的感觉。待了一年之后我决定留下来再待一年,仅仅是为了学习一门拥有八种声调的语言;待了两年之后我又继续待了三年,搬进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居民社区,住进了一座“水陆两栖房”——一半建在陆地,一半在海面上的房子;还有了一个大家庭,平时在门廊那家店里进行饮食和娱乐——那里也是邻里召开集体会议的场所。

戴安德特拉,作为一位母亲、人类学家、口译员、语言学家和企业家长期探索不随时空逝去的文化。深知城市化这种全球趋势正消灭着村庄,她向世人展现村民有形和无形的文化——他们所居住的村庄虽不复存在,但他们身上所带有的非物质文化却并未随之逝去。

戴安在石头公村这一位于马来西亚槟榔屿的闽南华人水乡开展了长期的实地考察工作。在过去40年,她时常回到那里开展研究工作和走亲访友。她曾在马里兰大学的国家外语中心和语言高级研究中心进行人类学和语言学研究。她曾是明德大学蒙特雷国际研究院的翻译和语言教育学院的院长。她创立的一所国际发展咨询公司在60个国家开展过项目。作为一名医学气功师(MMQ),她通过日常的太极练习和治疗技艺获得十足精力。

戴安毕业于巴纳德学院、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伦敦大学亚非学院(获得社会人类学哲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中国和东南亚)和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她曾作为富布赖特学者在日内瓦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学习,也曾在夏威夷大学东西方中心担任过博士研究员和教员。

从这一独特角度出发,戴安将艺术与日常生活相结合来揭示文化DNA。通过《文化卷轴》这部电影时间胶囊和8本多媒体电子书,戴安将呈现她所收集到的资料,并邀请您来一起继续探索。

她不止是想向石头公村和槟榔屿的人们致敬,也想为您提供一种模式,帮助探索属于自己、穿越时空的文化DNA。

在石头公村的那些年,我进行了超过1000个普通话、闽南语、和涉马来语的访谈,收集了数百个故事和数百张照片,拍摄了许多故事、集会、庆祝、仪式、戏曲和日常景象。这些都是在当地朋友、亲人和居民的帮助下完成的。

这部创意非虚构作品和我的生活之所以变得更为丰富,要归功于一群我可以称之为“我们”的人:摄影师、记者、经济学家、社会学家、石头公村和槟榔屿的居民以及我的儿子。我很荣幸成为他们的朋友和家人。感谢他们的付出和奉献。

我也希望能够获得您的支持,以便完成《文化卷轴》项目的制作。